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在昨日召開的國常會上,再次提出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新增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共2萬億元資金直達市縣。
會議對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作了明確解釋:省級財政在其中僅為中轉,作為“過路財神”;實際資金將通過中央財政直接達到市縣一級的地方財政。
此舉弱化了省級財政的再分配職能,拉開了改革的序幕。
央地矛盾升級,省財政首當其沖
在今年的文章中,我曾數次指出一個核心問題:在地方債務高企、財政收支矛盾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央地財政間的矛盾將進一步升級。
兩會過后,中央財政已經釋放相當的積極性,為“六保六穩(wěn)”提供了增加1萬億財政赤字、1萬億特別國債的彈藥;但地方財政在今年的收支壓力下仍將面對較大的壓力。這樣的壓力絕非是靠地方財政節(jié)衣縮食、壓減經常性支持能夠覆蓋的;因此在兩端矛盾都很突出的情況下,只能向中間擠壓,即減少省級財政在其中的作用。
在如今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體系中,省級財政的作用是復雜的;既要對上負責,又要負責肢解、實施任務。如此一來,省財政就掌握了財政再分配的大權,掌握了一省之內財政資源的配置;這既造成了許多中西部城市資源無限向省會城市傾斜,又使地方人事關系與財政分配有了解不開的關聯(lián)。
因此,調整省財政的定位是總體財力不足情況下的最優(yōu)解;通過重新配置財政資源,讓真正缺乏資金的地方政府獲得應有的支援,加強投資的有效性與地方經濟的穩(wěn)定。
弱化省級權限,發(fā)改已有先例
省級政府部門對于資源的配置有很大的決定權,一方面有助于以省為單位的整體發(fā)展,但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地區(qū)間的資源配置不平衡。因此,弱化省級政府部門對資源配置的過多干預是目前的重點方向,在之前的發(fā)改部門就已有先例。
在今年初的債券改革上,就已經明確了企業(yè)債發(fā)行不再通過省級發(fā)改部門轉報,而是直接向國家發(fā)改委提交資料、抄送省級發(fā)改委即可。這一舉措已經弱化了省級金融資金再分配的權限,利用債券市場的健康發(fā)展,以及地方更為公平的獲取金融資源。
垂直平臺建立,改革趨勢明顯
如今的發(fā)改與財政,都開始逐步建立地方直報中央的機制,省級部門從資源再分配者轉變成了承上啟下的監(jiān)管、指導單位。這一趨勢既代表了改革的方向,但也離不開越來越多垂直化管理平臺的建立。
從發(fā)改委的項目審批系統(tǒng),再到財政部的地方債管理平臺、PPP綜合信息平臺,越來越多的項目、資金、程序、合規(guī)性都可以在線上實現(xiàn)審批,各級財政間的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也正在逐漸打通。同樣,如今電子化政務平臺的建立與推進,實質上意味著未來政府管理也將扁平化、透明化;許多人為干預資源配置的情況將大幅減少、不復存在。
結語
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已有幾個年頭,如今疫情的全球化更讓所有人都明白,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一去不復返,不再能夠依靠高速發(fā)展來掩蓋問題。
因此,如今改革的重點是改善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通過各種改革減少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人為干預因素。如此看來,特殊轉移支付的建立只是邁出一小步,揭開了財政改革的序幕——更多改善政府資源、財政結構性問題的舉措,正在路上。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特殊轉移支付:減少省級資源再分配的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