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近期,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發(fā)布了《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21)》,對“十四五”時期財政收支做出預測。結果顯示,除了受去年低基數等影響,2021年財政收入增速顯著提升外,“十四五”期間財政收入增速繼續(xù)放緩。但財政支出仍保持一定增長,平均財政支出增速將在7.5%以上。
《報告》在不考慮改革的情形下預測,2021年財政收支缺口會縮窄至約4.7萬億元,但此后幾年缺口規(guī)模將呈擴大趨勢,2025年預計達到約10.7萬億元。
這意味著未來地方財政還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既要面對持續(xù)擴大的財政缺口,又要做好維持經濟平穩(wěn)運行、實現“跨周期”的目標,還要防范地方債務風險;由此可見,未來五年的地方財政“緊平衡”,還將出現一系列的變化:
壓降一般支出,增強征繳力度
從當前的財政結構來看,地方財政長期“財權小、事權大”,支出壓力一直大于可用財力;即使有中央轉移支付等縱向補償方式,但仍然使得許多地方財政長期面臨財力困局。正如原財長樓繼偉在去年末指出的一樣,隨著財政缺口的擴大,財政困難不只是近期、短期的事情,中期也會非常困難。
本著地方財政“緊平衡”的理念,隨著財政缺口的持續(xù)擴大,地方財政將進一步“開源節(jié)流”:
一方面繼續(xù)壓降經常性支出、一般性支出,持續(xù)“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
另一方面增強稅收與非稅收入的征繳力度,根據深化預算改革的要求把更多的地方經濟活動、國有資產收入全面納入預算管理,持續(xù)做大財政預算盤子。
這意味著,未來地方政府與財政的管理機制還將進行新一輪的升級;將土地出讓金交由稅務系統(tǒng)征收、全面實施財政績效管理,只是改革的開始。
改善債務結構,降成本防風險
由于地方收支缺口的長期存在與擴大,地方財政以及城投公司的債務規(guī)模也在過去若干年持續(xù)增長;但是,以隱性債務、非標債務等形式存在的政府性債務,存在較為嚴重的期限錯配及成本高昂等弊端。這也是當前債務風險與地方債務持續(xù)高壓的根本性因素。
因此,未來的改革重點一定是調整債務結構,通過地方債券與國有資本經營的各項改革,持續(xù)“開明渠堵暗道”;逐漸壓縮、降低隱性債務風險,加強地方債券的發(fā)行效果與使用管理,持續(xù)改善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與舉債成本,以此來維持地方財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此外,在未來財政缺口中,占相當比例的是既有債務的還本付息;由于跨周期的宏觀政策要求、財政的實際運行情況,這部分債務將依靠再融資債券等手段進行接續(xù)發(fā)行,以減緩中期財政的壓力,避免債務風險的積累與顯現。
同時,未來地方債券的制度也將持續(xù)完善,不再通過城投債務等隱性手段來彌補財政缺口,進一步的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調整投資方式,推進市場改革
在經濟發(fā)展放緩、逆周期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的回收期限普遍較長,與項目債務的還本付息期存在較為嚴重的期限錯配。這一問題在過去財政收入增速較快、土地財政前景較好時還不是很明顯,但到如今就已成為威脅地方財政及城投現金流的重點因素。
因此,如今推行基建及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改革,以及地方專項債券等市場化融資模式,就是為了解決地方政府“短債長投”的問題;未來的地方投資項目,將進一步與地方可用財力進行匹配,以及進一步市場化、依托市場主體來承擔投融資職能,不再由地方政府全盤承擔。
這將使得地方項目中的“項目收益自平衡模式”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市場化程度持續(xù)加強,更多的市場主體與金融機構將通過股權、債權等多種模式參與到項目中去,共同分享應有的收益;而地方政府則做好市場制度的建設者與維護者的角色,減少直接干預市場的程度。
在這個過程中,城投公司的角色將進一步像國有企業(yè)靠攏,自行承擔投資風險、獲得基于投資與業(yè)務獲得的市場化收益,不再增加政府隱性債務、趨向市場化運作。
隨著財政缺口的擴大,財政總體的“緊平衡”也將隨之調整,過去的制度與模式已經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依靠財政信用的模式已然走到盡頭。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