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從2020年開始,財政部就開始強調,保持地方財政的“緊平衡”狀態(tài)。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結束與轉向,今年的地方財政將明顯比去年更“緊”,并對許多行業(yè)都造成更大的影響:
由于去年疫情導致的經濟沖擊以及地方財政收入明顯的下降,2020年成為了近年來積極財政力度最大的一年,當時提出的財政緊平衡也是為了在維持地方財政穩(wěn)定的基礎上適當減少開支,強調的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而今年的主題是適當降低政府杠桿率、整治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這就使得今年的財政政策不僅僅是降低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幅度,還會進一步壓縮地方財政的空間、擠出隱性債務的水分。
因此,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4605億元,比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0492.46億元僅增加4112.54億元,增幅僅為1.95%,遠低于6%的經濟增長目標。加上進一步控制政府預算的執(zhí)行力度、清查潛在的隱性債務,今年的地方財政情況要比去年嚴峻的多。
在去年財政緊平衡時,許多地方政府憑借“土地放量”略微緩解緊張壓力,但隨著今年地產調控的加碼,這條路可能在今年不再行得通。在房企融資紅線、限購限貸升級、重點城市集中供地、史上最嚴清查銀行業(yè)資金流向的“組合拳”后,許多地區(qū)的地產市場已經啞火,土地市場同樣不容樂觀。
因此,盡管宏觀上的積極財政政策仍然有一定的延續(xù),但今年的地方財政顯然要緊于去年,除了“三保”等剛性支出外,可靈活動用的資金非常有限。
二“緊”:政府投資緊
去年用于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的地方專項債券新增規(guī)模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達到了3.75萬億;雖然今年的財政政策有了一定的變化,但今年的新增地方專項債券規(guī)模仍然達到了3.65萬億,僅減少1000億。因此,市場上認為今年的政府投資仍然會“放量”,但從實際情況看,并非如此:
一方面是地方專項債券適用于預算管理,如果一個項目在2019年就已經開工,那么將分別在2019、2020、2021年分別申請專項債券用于當年的資金需求。因此,自專項債券2019年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后,如今有許多項目已經是在建狀態(tài);這也是為何財政要求專項債券優(yōu)先支持已開工項目。這意味著今年的專項債券額度雖多,但新開工的項目將有明顯的減少,政府投資呈現一定的收縮。
另一方面是管控預算與清查隱債的升級,會使得地方政府對政府投資項目進行更審慎的思考,投資動能將有明顯的降低。自去年底財政部開展隱性債務清查行動與治理以來,許多地方已明顯放緩的新上項目的速度,對于擬開工項目也趨向謹慎。尤其是在債務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投資空間將會明顯的收縮。
因此,今年的政府投資將明顯更“緊”,雖然去年開工的項目仍有慣性將繼續(xù),但基建投資的增速也將進一步放緩。
三“緊”:城投資金緊
去年上半年地方財政收入出現明顯下降時,城投債務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擴張;雖然政企債務已經分離,但城投仍然履行著自己地方國企的責任。因此,地方財政究竟有多緊不僅取決于財政與監(jiān)管,與城投的融資狀況同樣是密不可分。
但隨著貨幣政策的正常化與監(jiān)管的深入,今年的城投債務不可能再次大幅增長,加上今年是債務到期的大年、兌付壓力相對較大,城投的資金狀況非常不樂觀。
從往年的情況看,由于債務的剛性,兌付壓力的增大會促進影子銀行業(yè)務的增長;但從今年的情況看,宏觀去杠桿、清理影子銀行的決心非常之大,信托、融資租賃等非標工具已經被“關進籠子”,不再能夠幫助城投債務實現進一步擴張。
因此,今年的城投們能保住債務的兌付就非常勉強,幾乎沒有余力再來為地方財政補充財力,也很難為地方投資繼續(xù)添磚加瓦。這也是為何近期央企非常受地方政府歡迎的核心之一,地方財政和城投是真的很難繼續(xù)舉債,新增投資開始更加依賴市場的力量。
四“緊”:地方金融緊
當地方政府與城投感受到壓力,最直接的解決辦法還是依靠地方金融,通過金融工具來平滑債務壓力、提供投融資工具。但隨著貨幣政策的正?;c金融監(jiān)管的加強,今年的地方金融受限持續(xù)加大,同樣處于“緊平衡”的狀態(tài),很難為地方債務再次提供支持。
因此,無論是狹義財政還是廣義財政,今年的地方財政將明顯“緊”于去年,地方政府的“緊日子”再次升級。
不過,我們也不要忘記,“緊平衡”是在地方財政平穩(wěn)運行的基礎上緊,并非一成不變、持續(xù)監(jiān)管的緊;隨著外部環(huán)境與宏觀政策的調整,地方財政與城投也將出現階段性的喘息之機,政策變化下出現的短暫“窗口期”,就是市場絕佳的機會。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今年的財政“緊平衡”,有多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