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近日債券市場各種背鍋、甩鍋的文章。我們已然從“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式的內省文化,過渡到“怪天怪地怪空氣”的外向文明。其中不乏腦洞大開的說法,比如建議要求評級公司應該對自己的評級結果承擔無限連帶賠償責任。也就是說,若投資級以上的發(fā)行主體違約,相關的評級公司應該承擔投資人的部分損失。
我不想籠統(tǒng)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也無意深究到底違約該怪誰。我只想說,這個建議與評級的本質不符。而以結果來監(jiān)督管理評級,并無益于解決目前的問題,甚至會惡化現狀。
首先,評級是對企業(yè)未來償債能力和意愿的預測。即在未來某個時點上,企業(yè)可動用的現金流能否覆蓋到期本息以及屆時其是否有意愿兌付。未來的能力和意愿能準確預測嗎?顯然不能。所以評級更多的是基于一定前提假設,對企業(yè)未來到期無法償付債務可能性的判斷,實質上就是一種對不確定性的“看法”。
其次,評級是對企業(yè)違約可能性的“排序”。信用等級并不直接對應違約概率。所謂國際評級的“主標尺”,更多也是基于違約的頻率而不是概率。簡單說來,就是在歷史上類似情形下,有多少個評級在這一檔的企業(yè)違約。而在違約數據不足的我國,更無法實現級別一一對應絕對的違約概率,只能是風險的相對排序。假如現在有100家企業(yè),信用得分從1到100分布,請問前百分之多少應該在AAA,多少AA+,多少AA……又該呈現什么樣的分布?
再次,世界上不存在100%不會違約的主體。國際AAA評級的主體,歷史上也出現過違約;而同期,一堆BBB的企業(yè)卻正常兌付。這能說明評級公司不專業(yè)嗎?體檢指標再健康的人也可能突發(fā)疾病或被傳染不治之癥,而再羸弱的人也可能扛過一次次病危通知,這就是概率的魅力及威力。評級的專業(yè)不是體現在按順序排隊違約:先AA,再AA+,最后AAA;而AA沒大面積違約之前,AA+就不能違約,AAA就更不能違約。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在任何時候,AAA的違約主體比例都遠低于AA+和AA。
最后,金融機構核心業(yè)務就是經營風險。與房地產的三要素“位置、位置、位置”相對應,金融的三要素是“風險、風險、風險”。世界上哪有無風險的投資?如果真以出現違約事件來考核評級公司或者內評,機構和個人理性的選擇就是盡可能從緊,保守到國債都要仔仔細細論證好多天。而這真是我們想要的“獨立、客觀、專業(yè)”的評級嗎?這種評級對主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意義何在呢?
我想強調的是,評級公司的問題不在結果,而在過程。評級公司將市場上的主體進行信用風險排序,受限于可供選擇的是級別空間(AA起),無法精準呈現信用分數。因此級別泡沫、區(qū)分度不夠,都不能說明評級公司不專業(yè),核心還是展示空間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求評級公司完善及披露評分體系遠比直接以結果懲罰有用。如果說債券市場是高考,評級公司作為閱卷老師,按照自己對主觀發(fā)揮題的“判斷”給出分數,而金融機構作為高校,在普遍擴招的情況下,也是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確定錄取分數線。這才是金融體系下應有的專業(yè)分工,而不是內外評一起重復勞動,出了問題各種背鍋、耍鍋。
總結一下,評級的本質決定了對評級機構的監(jiān)督和管理應該是過程導向型,而不是結果導向型:你可以有不同的結論,但請展示論證過程。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