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先講個故事吧。幾年前,博主盡調一個城投項目,該主體在資本市場上尚有存續(xù)債,希望再發(fā)一期新債。募集資金用途就是借給財政花。企業(yè)地位毋庸置疑,財政、發(fā)改領導訪談說安排就安排了(這是當初判斷城投地位的重要標準,也是城投所謂信仰的扎實基礎)。轉折點出現(xiàn)在核心子公司訪談上。企業(yè)對接人很為難地表示,子公司是當初政府劃撥進來的,我們吧,不實際管理,也沒什么業(yè)務往來,就是到時間把表要來匯總一下。訪談他們可以,但聊的時候盡量別提發(fā)新債,就說是上次債的例行跟蹤。當下內心一驚,你這償債來源很大一部分可是人家的資產啊。
這就引出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償債分析看合并報表還是母公司報表?
需要明確的是,合并報表只是個“想象的共同體”,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合并報表里的總償債資源,只是會計意義上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集團內任一主體(包括母公司)可以自由支配。就像是業(yè)已分家的家族,孩子們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形式上,可以把父輩和孩子們的資產、收入、現(xiàn)金流合并做成家族財務報表,但表上的資產卻不單獨屬于任何一家。
如此,父債便不能直接子償。假設有一天并表家族里爸爸家欠了一屁股債,能直接把賬上兒子們的房產變賣抵債嗎?顯然不能。因為,這個房子并不完全屬于兒子,其中有按揭貸款背后的銀行,有支付了三分之一首付和裝修費的兒媳,有兒子需要支付費用的學?!职帜苡脕韮攤?,是孩子們日常支出之余孝敬的錢;同理,子公司的資產首先要用來保障其利益相關方(債權人—銀行或其他朋友,另外的股東—兒媳)的權益,母公司能動用的也只是其中以分紅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對于資產主要集中在子公司層面的集團來說,母公司債權人相較于子公司債權人,債券具有明顯的次級性。這個邏輯下,俄羅斯套娃式地舉債,保障最弱的是最外層的債權人,雖然其資產規(guī)模很可能是其中最大的。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如此,為什么現(xiàn)有的評級方法還是會以合并報表為主來計算償債指標?俄羅斯套娃最外層的風險是最高的嗎?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jīng)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合并報表VS母公司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