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回歸評級的初心,來理解下近期債券市場的動蕩。以下是博主認為分析中最重要的幾件事:
一、誰借錢?合并報表的企業(yè)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法律意義上,借錢的、償債的是報表范圍內一個個獨立的法人主體。因此,集團內,離資產越近的主體,其債權保障程度越強;離資產越遠的主體,其債權保障程度越弱。
二、借錢做什么?負債要形成資產。正常情況下,短期負債形成現金、存貨等流動資產;長期負債形成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等非流動資產。如此,資產與債務不匹配,就是風險點。如果短期債務用于長期投資,或者長期債務被上下游或關聯(lián)方占用,形成大量應收、預付或長期應收等,則債務的償付風險就會加大。
三、拿什么還?企業(yè)最終償債要靠收入形成的現金流。負債形成資產,資產的應用,以存貨(變動成本)、折舊(固定成本)的形式計入成本,以企業(yè)對外銷售實現收入,產生現金流作為償債來源。這就是為什么短期償債重在流動資產的分析,長期償債重在收入及現金流穩(wěn)定性的分析。而如果負債沒有形成有效資產,產品沒有足夠的付費需求,收入沒有帶來相應的現金流入,企業(yè)就沒有足夠的資金來覆蓋成本及償付債務。
四、還不了怎么辦?企業(yè)自身資產的創(chuàng)收、創(chuàng)利、創(chuàng)現及變現能力不足時,就需要靠外部支持。外部支持主要含股東、金融機構及政府等的支持。其中的核心點在于:相關主體憑什么會支持?所謂“救急不救窮”,外部支持實質上還是企業(yè)向未來的自己融資。相關方正是看中了企業(yè)仍有可期待的未來,才會出手救助。如果只是個債務黑洞,那果斷放棄、止損才是理性選擇。
五、一旦違約,還能剩什么?很多企業(yè)之所以變成“僵尸”,沒有破產清算,不是因為“逃廢債”,更不是因為什么政策要求,而很可能是因為清償價值無法覆蓋清算人員的工資。按照《破產法》的約定,企業(yè)資產清算后的償付順序為:清算人員的工資,法定義務(含工人工資、政府稅收),優(yōu)先級債權,一般無擔保債權,混合資本債(含永續(xù)債、優(yōu)先股等),股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沒有轉移資產,以目前很多企業(yè)的情況,真到破產清算,留給債權人的,基本也沒啥了。
六、違約有順序嗎?理想狀態(tài)下,評級就是排排坐。真要違約,市場預期應該是AA倒了,AA+倒;AA+倒了,AAA倒。沖擊來自于“插隊”,AAA倒了,AA還頑強地站著。正是這種“無序”帶來的不確定性,讓市場有點無所適從。本質上,評級是對企業(yè)未來償債能力的預測。但未來是一組概率的分布,沒有什么事必然發(fā)生,即使概率是99%;也沒有什么事一定不會發(fā)生,即使概率不足1%。因此,違約基本不可能“有序”。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評級中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