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國常會提出要降低政府部門杠桿率,這是否意味著“緊信用”如期而至?
概念清晰是討論的前提?!罢軛U率要有所降低”里,有兩個核心概念:
一、誰是“政府”?如博主一直強調的,“中央-地方”關系是理解我國經濟、金融及社會現(xiàn)象的核心。所謂的“政府”杠桿,是“中央政府”的杠桿、“地方政府”的杠桿還是“中央+地方”的杠桿?國際比較表明,我國的宏觀杠桿率高不一定是問題,但結構失衡確實是問題。企業(yè)杠桿畸高、政府杠桿偏低;而“政府”里,地方杠桿率高,中央杠桿率低。疫情期間,中央加了一波杠桿,但鑒于中央在財稅收入中的占比提升,中央政府的杠桿率并沒有到需要去的程度。所以,所謂的“政府去杠桿”,不能簡單解讀為緊信用。
二、“杠桿率”計算中分子端的口徑?所謂的債務是顯性債務還是顯性加隱性債務?如果含隱性債務,是只計算有擔保義務的債務,還是需要加上可能有救助義務的債務?如果含有救助義務的債務,政府真有相關的準確數(shù)據(jù)?對此博主表示懷疑。
基于以上兩點,博主傾向于認為,“政府去杠桿”更多的是中央政府在支出端“虛中央、實地方、實基層”的要求。研究政府行為,不能單看文件表述,更要關注后續(xù)操作。
比“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真做了會有什么后果。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風險叫政府覺得有風險。一旦政府真心行動起來去杠桿,很有可能導致“杠桿率升高”。為什么?
還是從概念說起,“杠桿率”怎么計算?企業(yè)層面,負債比資產。降低這個比例的方法:減少分子,增加分母。或者動態(tài)點說,讓分子的增速小于分母的增速。負債驅動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下,良性杠桿形成的資產營收和獲現(xiàn)能力強,由此,資產的增速快于負債的增速。正所謂以時間換空間,在發(fā)展中消化債務擴張的壓力。但如果負債形成的資產質量變差,營收及獲現(xiàn)能力減弱,負債擴張的速度大于資產,杠桿率就會越來越高。
為什么杠桿會越去越高?負債驅動資產增長,一旦負債增速下滑,資產的擴張也會減速。在企業(yè)端,如果沒有配套負債帶來的后續(xù)資金投入,在建工程很可能無法轉固,爛尾成為不良資產,隨著資產端的快速萎縮,其對負債的保障程度進一步弱化,資產負債率不降反升。同時,剛性債務的兌付壓力下,如果不能借新還舊,企業(yè)需要變賣資產來償付到期債務。在流動性普遍承壓的環(huán)境下,能迅速變現(xiàn)的往往是好資產,這會進一步惡化企業(yè)資產的營收及獲現(xiàn)能力,從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表現(xiàn)為杠桿率越去越高。
所以良性去杠桿不能單純降規(guī)模,重在調結構。如果簡單粗暴通過減計降低債務規(guī)模,勢必惡化信用環(huán)境,新增融資會受阻或成本提升,導致債務負擔要么加重,要么需要變賣資產償債,杠桿還是會越去越高。調結構至少有兩種方式:一是置換償債主體。企業(yè)降杠桿政府加杠桿,理順平臺與政府的關系,誰的孩子誰抱走,誰的債務誰償付。15年以來對城投債務的梳理就是這個思路。二是調整資本結構。在分母不變的情況下,加大權益資本的占比,實現(xiàn)杠桿率的良性下降。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政府要降杠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