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愉見財經
來源:愉見財經(ID:fish-finance)
“摩根大通銀行的資管業(yè)務板塊,每年可通過與其公司、投行、商行和社區(qū)銀行四大板塊協(xié)同合作,額外創(chuàng)造16%以上的協(xié)同收益?!?/p>
這是多位銀行高管和“愉見財經”談及國內理財子公司未來發(fā)展趨勢時,談及的一片資管“理想國”。一名管理層人士甚至用出了“夢寐以求”這個詞。
從2019年6月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在深圳市正式開業(yè),到近期全國農商行首家——重慶農商行旗下理財子公司開張,已有13家理財子公司開業(yè)or獲批開業(yè),7家理財子公司正在籌建。
不知不覺中,理財子公司從母行剝離出來獨立運營已滿一周年。
一年時間理財子公司發(fā)展如何?摸索出了什么獨特的打法?
“愉見財經”總結梳理發(fā)現(xiàn),從產品發(fā)行情況看,目前理財子發(fā)行的主流產品依舊是他們最擅長的老本行——固定收益類投資;而在對投研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的權益市場,依舊是理財子公司的明顯短板,配置比例也相對較低。
“脫離母行體系,無論是資產端還是銷售端,都很難獨立開展業(yè)務,即便配備了市場化的體系,也很難與有著十多年經驗積累的基金公司等競爭?!币晃淮笮懈邔铀较聦Α坝湟娯斀洝碧峒埃@幾乎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眼下面臨的共同難題。
無論是理財子,還是尚在籌建理財子的資管中心,與母行協(xié)同合作已經在多家銀行內部達成共識,但目前落地的模式仍然較單一,尚未形成明確體系。例如業(yè)內最常見的以非標形式承接母行信貸資產等簡單模式,還不足以讓理財子公司獲得差異化競爭優(yōu)勢。
已然乘風破浪,還想興風作浪?或許暫時誰也還沒法玩得太浪。
部分銀行資管人可能要苦笑了,原來無論是券商資管還是基金公司的人,可都是圍著我們路演的,想約見我們沒準要排長隊呢,不到幾年的光景,風水輪流轉,“愉見財經”聽說有銀行資管人,為了探索權益類業(yè)務,已經登門拜訪券商基金人去討教了。
資管圈一直有條“鄙視鏈”。曾幾何時銀行資管是這個金字塔尖上妥妥的甲方“金主爸爸”,特別是在銀行理財委外業(yè)務大發(fā)展的2013年,隨便簽一個附有優(yōu)先劣后的委外協(xié)議,通過委外機構作通道,就足夠有優(yōu)越感。
那時候,銀行資管人即便自身對權益市場知之甚少,又何妨呢,反正也能躺著賺錢。
而各路資管則都要看銀行資管中心和私行(有產品投資權限)人的臉色。
不過那些美好的日子只能用來懷念了。資管新規(guī)后,首選是資管市場多層嵌套的委外模式被進一步規(guī)范,銀行委外規(guī)模急劇萎縮;其次,整個市場在2016年資金緊張局面逐步緩解,固收市場還曾一度出現(xiàn)收益與負債成本倒掛和“資產荒”,這些讓手握重金的銀行資管“金主爸爸”一步步有了風光不再的尷尬。
“早幾年日子太好過了,我們行資管的‘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風險把控能力’都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到了理財子公司時代,依舊吃固收老本,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币晃毁Y管業(yè)內人士指出。
生于憂患,耽于安樂?;仡^看,太舒服的日子,說不定就是隱患本身。
根據(jù)普益標準研究報告,從已經開業(yè)的13家理財子公司產品發(fā)行情況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占比77%,混合類產品占比19%,權益類產品占比僅為4%。
不難看出,理財子公司成立一年,干的還是他們擅長的老本行——主要配置固定收益投資。
如上圖所示,權益市場作為理財子公司一直以來的短板,配置比例只有4%。
不過這里“愉見財經”也話分兩頭說。即便是4%,相比固收類產品占比達95%的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理財子公司混合類和權益類的投資占比過去一年也在穩(wěn)步增長了。只不過與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產品的權益類配比嘛,好吧我承認,暫時還不能比。
此外,過去一年理財子公司發(fā)行的產品風險等級主要集中在“中風險”。
總結目前理財子公司相關產品“打法”:配置結構主要以固收打底,通過增配FOF和權益投資等增厚收益。
業(yè)內人士表示,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產品整體風險,但在可控范圍之內。
連吃固收老本都遭遇“破剛兌”
“愉見財經”還從業(yè)內聽聞,過去一年伴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xù)批籌,銀行資管行業(yè)還經歷了資管新規(guī)政策落地調整,以及主動消化前幾年不良風險隱患等一系列難題。
盡管各家銀行節(jié)奏不一,但都對資管業(yè)務的收入和規(guī)模增長造成了一定負面沖擊。以至于在一些銀行內部,面對(母行)分行逐年增長的營銷需求,一些銀行甚至出現(xiàn)過暫時的理財產品“斷檔”的現(xiàn)象。
我一個理財子公司的朋友說,他都為此感覺有點“抬不起頭”。
更辛酸的是,即便面對自己最擅長的固收理財市場,過去一年也出現(xiàn)了固收理財?shù)苾糁档牟迩?,險些打破市場對銀行理財?shù)摹皠們缎叛觥?。唉…?/p>
盡管在監(jiān)管看來,固收理財“破剛兌”是對于投資者教育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從銀行理財子公司內部看,你們知道那幾家被頂在杠頭上的銀行,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么。
“天知道我經歷了什么!”
即便大家都清楚打破剛兌是大勢所趨,但在輿論壓力下,沒有哪家銀行愿意當出頭鳥。并且,這種負面是會對后續(xù)理財產品的發(fā)行規(guī)模造成沖擊的呀。
所以那段日子銀行資管人都嚴陣以待,不惜動用較大內部資源來化解和平息由于銀行理財虧損而聚眾抗議的投資者。
對于理財子公司下一步資產配置重點,權益類已經是板上釘釘?shù)闹仡^戲。6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明確表示,首先要增加新的機構投資者,批設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允許境外專業(yè)機構發(fā)起設立控股公司。
郭樹清還說,應要加大權益類資管產品發(fā)行力度,推動保險機構發(fā)行組合類產品。
“下一步,我們的資管要向市場上優(yōu)秀的基金公司學習,學習他們的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斷加強團隊在各個資產類別的投研能力;但理財子公司還是要區(qū)別于基金公司,體現(xiàn)出銀行的特色?!鄙鲜龃笮懈邔釉谡劶袄碡斪庸鞠乱徊桨l(fā)展想法時對“愉見財經”如是強調。
以上是“愉見財經”特別策劃「銀行理財子公司周年考」系列的上集,暫時,年輕的理財子們是遇到的困惑和挑戰(zhàn),但是沒問題。在下集中,我們會介紹他們已經開始乘風破浪,協(xié)同母行,進行差異化突圍!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