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內幕君
來源:地產風聲(ID:fangshi488)
5年前的地產電商,是風口上那頭最得意的豬。
現在飛不動了。
1
那時候,大家跟投資人拍胸脯時最愛說,我們要用互聯網模式顛覆地產行業(yè)。
這和賈會計的「為夢想窒息」,可以并稱為當時最值錢的兩個故事:輕輕松松,融它七八個小目標。
拿最瘋狂的2015年來說:
房多多完成 C 輪融資,拿下 2.23 億美元,累計獲得2.8億美元融資總額;
愛屋吉屋完成 E 輪融資 ,入賬1.5 億美元,從A輪到E輪只花了15個月,累計融資 3.5 億美元;
吉屋完成 A 輪融資 1 億人民幣。
與此同時,平安好房、易居房友等,在自家金主爸爸的支持下,也是一副不差錢的樣子。
2015年,平安好房切入租房領域,財大氣粗的平安集團手一揮,給了它6億元租房補貼。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互聯網模式厲害,地產業(yè)有錢景,兩條街上最靚的仔一結合,準能生出“獨角獸”。愛屋吉屋聯合創(chuàng)始人鄧薇就說了:
我們要從最會燒錢的公司,變成最會賺錢的。
成立不到18個月,愛屋吉屋的估值超10億美元,成為行業(yè)估值增長最快的選手。
那會鄧薇有句名言:用互聯網的飛機大炮,挑戰(zhàn)傳統(tǒng)地產中介的刀耕火種。
換句話說,“愛屋吉屋們”要革“鏈家們”的命。
然而,風光不過4年。2018年愛屋吉屋壞消息頻傳,如規(guī)模性裁員、上海市占率潰敗等等。2019年初,全網都聽說了一件事:
愛屋吉屋把自己"燒"死了。
沒有顛覆傳統(tǒng),倒是把互聯網的燒錢大法,用得出神入化。愛屋吉屋4年花了20幾個小目標。
差不多同時,平安好房收了收“消滅中介”的雄心,悄悄退場。
作為「全國第一家移動互聯網房產交易服務平臺」,要做「地產界淘寶」的房多多,也過得不太順心。
被網友戲稱為“一家活在上市傳聞中的公司”。
2
前幾天,房多多傳出將在美IPO。
最近一年,房多多如此被“上”了不下5次。去年7月,先有媒體報道其將赴港上市,9月提交申請表。9月底,風向突然改了,變成“12月底美國上市”,被傳估值40億美元
大概是“被上”膩了,今年3月,房多多干脆自己上,在企業(yè)年會上主動回應:我們正在籌備上市。
但上市時間、地點都沒表露,所以免不了還要“被上”。最近這一波傳得有鼻子有眼,9月27日有媒體稱:
房多多計劃最早于本周在美國提交IPO申請,籌資或達3億美元。
屢屢“狼來了”背后,其實映出的正是房多多對上市的渴望。
最早的伏筆埋在2014年。
那一年11月11日,萬科副總裁肖莉加入房多多,震驚半個地產圈。
江湖上,人稱肖莉是萬科“金牌董秘”,1994年入職萬科,與郁亮、丁福源、丁長峰、張紀文等,組成萬科早期經營班底,是王石“夢幻組合”的成員之一。
不少人難以理解,萬科老臣跳到小創(chuàng)業(yè)公司,是腦子瓦特了嗎?
直到肖莉坦言,加盟房多多是為了助其上市,吃瓜群眾才恍然大悟:
這將是一場改變個人命運的資本盛宴。
當時房多多創(chuàng)辦僅3年,走B2B模式,從開發(fā)商那拿項目,然后分給中介公司銷售。
這種新一代分銷方式,有個貴氣逼人的專業(yè)名詞,叫一二手聯動。庸俗點說,就是二手房門店的經紀人賣新房。
2014年,地產行業(yè)強調控。面對下行的市場,所有開發(fā)商都在想:什么渠道能帶來客戶?
房多多打通中介資源,相當于鏈接了經紀人身后,那個有購房需求的龐大群體。
找到房多多,等于找到所有中介。所以,房多多那會雖然名頭小,但有當紅辣子雞潛質:
房多多對外宣稱,2014年交易額高達2000億。
同期,鏈家的二手房交易額也是2000億。這讓很多人更加確信,互聯網搭上房地產,前途一片光明。除了任志強。
3
2015年博鰲房地產論壇上,任志強潑了一盆冰水。
“大部分地產電商都得死,僅僅重復把線上變成線下,會失去生命力?!?/p>
他說,能活下來的大部分都要提供按揭、貸款,或者有其他支付功能等。
不過這回,任志強只說對了一半。披上金融外衣并不能防身。
肖莉加入后,房多多開始搞金融服務,包括為開發(fā)商找便宜資金、加速首付貸款審批等業(yè)務。
但好景不長,前腳剛邁出去,后腳就被砍斷了。
2016年,住建部、發(fā)改委等七部委聯合發(fā)文,禁止中介機構提供或與其他機構合作提供首付貸等違法違規(guī)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房多多“互聯網+地產+金融”的夢,哐當一聲,碎了。
2016年11月開始,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專項檢查全國鋪開。這一拳,直接打殘大把地產電商:
電商費、團購費、折扣費、紅包都屬于嚴打范疇。
這些可都是電商們的生存之本。
此后,房多多 目光轉向二手房,模式由B2B變成C2C。
可惜,又是一次失敗的探索。房多多試圖通過“直買直賣”,繞過中介,讓買賣雙方自行交易,自己則從中收取很低的交易費。
低到啥程度呢?2999元服務費+0.3%×房價的交易保障費。遠低于多數中介收取的2個點。
房多多的藍圖很美:讓天下沒有難賣的房子。但現實就像男人戴胸罩:
看起來很豐滿,摸起來很骨感。
低收費的房多多,沒給客戶帶來好的交易體驗。買賣房子,涉及幾十個環(huán)節(jié),在沒有“經紀人”的平臺交易,全程靠買房小白自己跑,換誰都崩潰。
此外,房多多還被詬病存在隱形收費,比如誘導客戶購買會員。
2015年,房多多融到 2.23 億美元,此后三年,再也沒有資本動作。與此同時,商業(yè)模式不斷挪移。
找不到清晰的賽道,意味著奔跑是徒勞的。
今年3月,房多多高調祭出新模式:做經紀人的生意。
通過新房通、平臺通、經紀通、網商卡、閃傭寶等數據分析產品,幫助經紀人完成交易。并承諾,不做獨立平臺,不自雇一個經紀人,不開一個線下店。
經紀人向這些增值產品付費,就是房多多的盈利來源。
去中介化到向中介拋媚眼轉變,中間寫著滿滿的求生欲。用房多多創(chuàng)始人段毅的話說:
我們用3年時間,花3億買來教訓。
但講好這個故事的前提,是房源。
只有拿到更多優(yōu)質房源,才能搶割經紀人市場。目前,房多多的大部分房源來自開發(fā)商,換句話說,過渡依賴分銷。
而這是一件危險的事。
因為這項業(yè)務的技術門檻低,房多多能做,拼多多、車多多也能做。加上房企很現實,低迷市場下為了快速去化,甚至會同時簽七八家分銷商。賽道只會越來越擠。
4
5年前想著上市,結果沉寂了三年,模式還沒跑明白,“上市”之風又頻頻吹起。
房多多對資本的渴望,清晰可見。
但其對多年的營收數據、上市進程從不明說。平臺交易數據、融資情況、人事變動也跟謎一樣。2016年之后,肖莉突然銷聲匿跡。
業(yè)內人士說,其實肖莉到房多多一年后就佛系了。模式迷離,估值不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有趣的是,房多多段毅,與今日頭條張一鳴、餓了么張旭豪等,曾一起獲評2014年十大創(chuàng)業(yè)家。三家公司當時的估值都是5億美金?,F在,今日頭條估值翻了100倍,而房多多在十八條大街之外。
也許,房多多“活在上市傳聞中”,愛屋吉屋沉淪,平安好房離場,好屋中國賣身,都證明了一件事:
地產電商,是一門被高估的生意。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風聲”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