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心愉
來源:愉見財經(ID:fish-finance)
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頻頻爆出大額存單“被質押”事件,企業(yè)宣稱自己的銀行存款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拿去出質。今晚由這個話題展開來,聊在過往很多案例里,別的企業(yè)們的存單,為何在會在好端端不需要融資的情況下,依然質押或“被質押”了。
有言在先,我起這個系列話題,由頭雖是眼下的銀行案件,但今日內容只涉及通用套利模型,已經和當前案件無關。請不要隱射、也不要關聯(lián),即便有部分情節(jié)雷同,也只是巧合。
套路一:存單質押套利
這個套利方法的基礎模型其實很直白,就是金主做存單全額質押開票,然后將開出來的票拿去貼掉,重新變成錢,再存款做存單質押開票,以此循環(huán)往復。
首先,全額保證金開的票,從銀行刻舟求劍的風控邏輯來看,沒啥風險敞口啊,所以銀行不但敢做肯做、甚至很喜歡做,因為這個業(yè)務很能創(chuàng)利啊。
其次,開票方要找好,這個家伙不僅僅要能有自圓其說可以擺賬的貿易背景,以符合開票成立條件;他還最好有不錯的背書,比如所謂的“央企”背景,那樣就能讓局中人都對資金繞得回來這事兒放心,開得出大幾億的票,成本也能被縮小。
企業(yè)的存款收益,比方說哈,做個三年期大額存單定期利息一浮到頂,搞到4%?;蛘咦鲎鲆荒昶诘?,銀行給大金主爸爸搞個優(yōu)先通道,對接個3.5%收益的產品,都行。
成本呢,刨掉銀承萬五手續(xù)費的一丟丟費用,大頭是貼現(xiàn),大概也就3%左右吧、最多3%出頭一些,應該能搞定了。
據(jù)“愉見財經”那位老對公朋友說哈,從存錢到質押、開票,再到拿著票去貼現(xiàn),這么個流程,順的話,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就完成了。所以套利的都勤勞,這貼完票收回的錢,得趕緊滾動起來再來下一輪。
我那老對公朋友說按他的觀察和計算,大概每次套利,能賺個相當于總資金千二、千三的錢,那一年“努力”下來,我們保守一點往少里算吧,假設一共套了60個回合,也就是可以賺到12%-18%了。(事實上部分案例里,獲利還可以更多……)
這就好比吧,金主有4億,總共循環(huán)了7次,變成28億質押了;或者有7億,循環(huán)了4次,變成28億質押了;或者有14億,循環(huán)了2次,變成28億質押了……(哎,我不是故意給28億這個數(shù)字找茬的,誰讓28是個約數(shù)很多的充滿想象空間的數(shù)字呢……)
當然咯,不止是如上模型能用上循環(huán)質押的橋段,其實只要是資產出去資金回攏的搞法,都能循環(huán)的,這個橋段其實很好用,不止是可以套利哈,在無利可套的模型里,它依然好用,是因為——能夠快速放大杠桿,無中生有更多的錢?。?!
聽說,有時候基層行為了“營銷”或留存金主企業(yè),“誠意”不止體現(xiàn)在大額存單利息的上浮里,還會體現(xiàn)在“利息前置”。
啥叫“利息前置”?就是假設企業(yè)給了1個億,要做上頭這個套利業(yè)務,再假設一年期收益算了3.5%好了,那銀行可能會將一年到期后的103500000元在當下直接算給金主企業(yè),開出103500000的銀票。
所以如果開票企業(yè)就直接是他可控的、體系內的呢,那就是左口袋右口袋的事兒,萬事大吉;但如果不是呢,假設需要一家資質更好、貿易背景經得起查、更有背景的企業(yè)來“合作”呢?那么他就需要找到最后的扎口。
事實上,很多時候這些“合作”的背后,都是某些掮客在暗中牽線,“攻關”掉了一些企業(yè)的財務人士,尤其是財務負責人。
比如找了A企業(yè)作為開票主體,那就要讓A以票付給下游的B殼,AB之間能夠提供貿易背景。但最后,口子還必須扎回到金主能控制的C,約定B把票再背書給C。
如果就是企業(yè)自己開票兜圈子,那么就是企業(yè)與銀行的“雙贏”;如果關系方多一些,有金主企業(yè)、開票企業(yè)、和銀行,那就是“三贏”,也是以上套利基礎模型,盡管在操作過程中可以千變萬化,但一旦市場貼票環(huán)境OK就開始有生命力的,底層原因。
甚至于,我聽說過極個別銀行,會以類似的模型去私下“營銷”大金主企業(yè),以期吸引對方的存款。
畢竟,這也意味著基層行,終于有了寶貴的大額存款,緩解攬存壓力,還能增加手續(xù)費收入。真是一個模型就把存貸中收都囊括。要是再多滾幾輪,KPI就更漂亮了。聰明的基層行還很懂把這些往最時髦的“供應鏈金融”上面靠。
這些鏈條本身看似完美,也可能已經套利了很多次、甚至很多年。但遺憾的是,一旦某次資金鏈斷裂,某次錢沒有正?;貋?,那么“三贏”很快就會變?yōu)椤叭馈保@中間所有的資金貓膩才會被擺上臺面。
你說企業(yè)全然不知情嗎?也許是這樣的,但不排除另一種情況:高層和董事會也許的確不太了解具體情況,但底下是有人知道并配合操作的。
從銀行內部看,一筆如此大額的存款要“被質押”,從質押合同、到公司董事會決議、再到核保材料、存單……全套資料往往是少一個都無法運作的,這里頭要蓋下去章都有好幾個、要蓋很多處的。
難不成銀行基層行真敢自己去刻一整套企業(yè)的假章、做全套假材料?到期完全跳過正常手續(xù),就敢直接扣劃第三方存單還墊款?這概率不是說沒有,但的確太小了,幾乎等同于作死。
套路二:委托貸款
但現(xiàn)在“羅生門”搞大了,媒體還說了5%貼息的事兒。我那老對公朋友搖搖頭,說估計不是套利了,因為這么套風險太大了,遠遠大于收益了。
如果是這樣,就解釋了“貼息”的存在。而“假央企”在當大旗的扯虎皮沒被撕破前,可能的確換取了這其中某些人的掉以輕心,鋌而走險。
這樣呢,貸款方可以繞來一些正常的貸款手續(xù),更快速便捷地獲取資金;銀行依然是存貸兩端都拉到了業(yè)務;金主則因為承擔了質押擔保的風險而獲得額外的“貼息”等收益(也可能金主企業(yè)不知情,底下或外部有鬼)。
不過,這種套路既然本質是“貸款”,那就得承擔貸款資金回不來的風險了。這年頭,就算頭頂央企子子孫孫公司名頭,也可能資金鏈緊張,貸款有風險。
此外,聽說在極其個別的情況下,之前還有別的企業(yè),曾走一種“非陽光存款”,獲得大筆額外貼息。
所謂非陽定存,那就不是銀行單方面貼貼息拉點存款了,而是,比如有掮客勾結其中,利用銀行存款辦理的一些漏洞“口子”,把資金最后導到游離在銀行賬外循環(huán)。聽說有時候非陽定存還會要求辦理人承諾做到“幾不”,比如不掛失、不轉賬、不自行抵押等。
那這里頭就必然有鬼,而且有大鬼。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