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見財經
一頭是供給,中國有4000多家銀行(弱弱問,我們真需要這么多銀行嗎?);另一頭是需求,經濟下行時,市場需求難免會變疲弱,比如個人和企業(yè)的信貸需求就會降低,蛋糕變小。
“僧多粥少”階段,擺在銀行們面前要解決的就是——靠什么搶粥,靠什么讓手上的粥不被搶?
我來猜猜靠什么搶。其實“愉見財經”去年接連出過兩篇觀察文章《今年出現(xiàn)“存款大行化”》和《存款、息差大博弈:銀行在想啥招數(shù)?》里已經提出了“大行虹吸”和“三種銀行有機會”這兩個現(xiàn)象。來說幾個方面。
1,大行抵御“內卷”的能力天然比較強。因為,一則人家網點多,業(yè)務全國鋪開,抗風險能力天然高;二則人家客戶基礎好,和央企國企優(yōu)質大客戶那叫“門當戶對”,風險來時最先收縮的肯定是小企業(yè)、小舢板;三則人家資金成本低,這意味著有調節(jié)貸款定價的余地啊,再說白一點,誰要用價格戰(zhàn)搶客戶,肯定搶不到大行頭上。
我前兩年的這些直觀觀察最近被專業(yè)分析數(shù)據(jù)應驗了。推薦大家看銀行業(yè)分析師王劍的這篇文章《銀行業(yè):想不內卷,得有一技之長》(點擊可跳轉),前半部分是用存貸款增長率數(shù)據(jù),體現(xiàn)出了六大行的增量市占率逐年上升,而被吞食得較嚴重的梯隊,是股份制銀行。
2,地方龍頭中小銀行也還行。我在當時的觀察里其實也點到過一句,他們往往是“當?shù)卣氖中娜狻?,這也好辦,上,可以活絡活絡討點地方財政存款之類的支持一下,下,可以活絡活絡靠調度老關系客戶們到了關鍵時刻“幫忙存款”支持一點,就也能過得去。
3,零售轉型早早立下了深厚根基的銀行,那些賬戶基礎、客戶基礎、產品基礎不是別的銀行喊兩年轉型口號能搶得了、模仿得了的,換句話說,叫“護城河”深的。銀行業(yè)有一句話,叫,經濟低速周期靠零售。因為零售收縮一般都比對公業(yè)務慢、平緩。
4,是借鑒上頭推薦的文章當中王劍總結的,還有一批銀行是找到了自己的細分領域,在某些領域做出了差異化優(yōu)勢,那就不用去和大行大資源正面硬剛了。王劍說了句大道理:要有一技之長,才能立足市場。
第一種可能性,就是難,無可避免地增速下滑,甚至利潤下滑,甚甚至某些指標變成負數(shù)。其實吧,真看開了,低增長幾年也沒啥,提前相應地也收縮下成本好了。實事求是。
但怕的是什么呢?悄悄說一嘴,是對經濟高速增長下拍腦袋定KPI的路徑依賴過慣了,在這些周期還想蠻干。上頭,KPI每年都以剛性的增速來定,但是總行戰(zhàn)略又帶不動,分行資源又搞不定,那到最后只逼死基層。去年行業(yè)里鬧大發(fā)的某股份制銀行票據(jù)質押案,導致違規(guī)的原因當然有很多條,但其中之一,就是基層用這種辦法在拉規(guī)模呀,套一次,存貸中收都增長一次呀。
第二種可能性,差異化產品一時半會也做不出了,那就靠價格戰(zhàn)搶唄。大行搶不過,那就搶跟自己差不離的唄;客戶搶不到是吧?那就高薪把人家銀行培養(yǎng)了多年的客戶經理搶得來唄,然后用高薪做餌壓業(yè)績下去啊。
第三種可能性,還怕,有了相當比例,不給續(xù)貸就壞賬了;新增客戶,弄了半天是老客戶的新融資平臺,新馬甲;存款,好多還是貸款客戶幫個忙所謂派生的。
就像前10年,突然來了個把互金巨頭逼銀行,當時大家也陣痛啊,存款也“搬家”啊,但各家銀行“大云平移”時代的產品和服務能力,不是真的被逼出了大飛躍嘛,現(xiàn)在互金被規(guī)范歸位了,成長的是銀行們啊。
再早年,中國的銀行業(yè)經歷過更難的日子,還被說成“技術性破產”,但那些歲月逼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引資引智引戰(zhàn)投上市,市場化國際化開天辟地,然后恰恰迎來了黃金歲月。
我始終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相信中國銀行家的智慧。前些年我們拆彈、降風險、去杠桿、壓力測試,放到今天來看,其實是必要的。此外,也許在未來這個過程中,平穩(wěn)地兼容合并些銀行,不以量取勝而以質取勝,或許也是好事一樁。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