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見財經(ID:fish-finance)
日前,央媽公告稱今年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
來看下央媽的資產負債表。
央媽未上繳時的利潤可能記賬在上表的哪個科目里呢?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張瑜分析,有可能是在負債表里的“其他負債”科目。
01 央媽是怎么賺錢的?
還是回到上頭這個資負表來看,總的來說可能來自兩塊:
第一,是靠外國資產賺的錢,比如外匯儲備收益,這塊也是1萬億利潤的最最大頭的來源。(同時考慮其中匯率變動帶來的損益等。)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說,此次上繳的結存利潤主要為央行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
第二,雖然是小頭,但也提一嘴,亦即央媽對國內銀行們等金融機構,也是有利差的,計算方式上有點類似于銀行對企業(yè)們。
不同點是,銀行們那是商業(yè)機構,是經營風險與收益的;央媽不是,她是通過調節(jié)流動性從而調節(jié)宏觀經濟的,現在咱媽天天在想怎么把便宜的錢通過銀行的手輸送到實體經濟的血管里。
比如央媽在資產端,有借MLF、SLF、再貼現之類的出去,也就是“再貸款”,這塊是收利息的;也買國債、金融證券等,這塊是有投資收益的。
央媽在負債端,也吸收了不少金融機構的錢,比如銀行的準備金、支付機構的備付金之類,這些錢央媽也不是白拿的,也是要付些許利息的。比如銀行存進來的準備金利率大約在1.5%左右,從央媽這里買“麻辣粉”MLF大約是3%。
02 有“類降準”功效嗎?
于是股吧里就有網友順便演繹為:天臺的朋友可以下來了,央媽降準了,3200點是大底了。(個人贊成這句話的最后小半句判斷,巴特,原因不對哈,風馬牛并不相及。)
“愉見財經”覺得是這樣的,你要說歸途或落腳點嘛,無論是降準或是上繳利潤,最后希望這些錢流向的地方,都是實體,都是百姓,都是穩(wěn)增長。在這一點上,大約是萬涓歸流的。
但除此以外,上繳利潤完全不同于降準——方式、渠道、節(jié)奏,都是不一樣的。
先說方式。降準是把央媽手上提溜的銀行們的存款準備金,還給他們一些,這樣他們就可以去多放貸款了,那是具有多倍擴張基礎貨幣功能的。但上繳利潤,意思是把這1萬億上繳給中央財政。
連平院長有個對比舉得就很說明問題。央行上繳1萬億利潤,本質上,和某央企上繳1萬億利潤,是一碼事兒。那央企上繳的時候大家咋沒說有降準效果,央行上繳利潤,大家就要激動呢?
再說渠道。央行上繳利潤,接下去這錢其實是分兩步來走。
根據張瑜研究員對財務科目的研究,第一步,利潤上繳形成財政存款,也就是這1萬億從央行子級會計科目里搬了個家,有可能是從負債表里的“其他負債”,搬去了“政府存款”的科目。
這一步,雖暫不創(chuàng)造流動性,但劃個重點,錢在央行“其他負債”里,這錢本身是不具有功能性的,一旦科目搬家后屬于財政了,就意味著這錢接下來將具有功能性了,“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wěn)就業(yè)保民生”了,不管是企業(yè)端抑或居民端,反正是注入實體里,去穩(wěn)增長了。
于是第二步,這筆錢將再從“政府存款”科目搬出,搬去“儲備貨幣”科目,亦即財政發(fā)力形成資金流出,創(chuàng)造流動性。
張瑜研究員分析稱,央行上繳利潤形成政府存款的過程并不起到釋放流動性的作用,只有當財政資金使用后流向企業(yè)居民端,實體經濟才能有“類降準”感受,而這“類降準”也取決于財政的花錢速率。
最后說節(jié)奏。張瑜研究員還注意到,本次“類降準”的過程漫長,并非一次性釋放。根據央行的聲明,本次上繳利潤并非一次繳清,而是按月均衡上繳。這也就意味著大約每月僅上繳1000億左右的利潤,短期“類降準”感受并不強烈。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