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心愉
來源:愉見財經(ID:fish-finance)
近日,某大行代銷的固收類PH資管計劃全線違約延期,總規(guī)模達40億元。
這個“雷”夠大,投資人和資管圈內都驚訝,都各有看點。
投資人驚的是,這可不是年化收益打到7%、8%的信托或私募產品,這大行代銷的固收產品才4.1%,所以眼下4.1%的產品都能雷了?!
資管圈的看點是,大行一拍胸脯,全部主動剛兌了。是的,一個代銷方,挺身而出剛兌了?!
據接近銀行理財人士透露,目前商討出的緊急方案是——大行承諾今年10月20日兌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轉為大行理財,2%本金作為該理財的收益,1年后到期兌付。據說一些投資者已經簽了協(xié)議對該方案表示認可。
對于此間可能性,“愉見財經”私聊了幾名銀行資管和理財子公司的同事,他們結合銀行資管的一些“通道模型”做了一些假設。
從行業(yè)面來說,有些時候銀行的“代銷”可能沒有字面理解那么簡單,銀行和產品發(fā)行方究竟誰通道了誰還不一定呢,背后沒準還有些“小秘密”。
底層
先說公開信息。問題產品收益4.1%,但風險等級是R3,100萬起投門檻,并非銀行自營,而是PX的基金子公司的產品(PHJX 1號-25號資管計劃產品)?,F(xiàn)在25只產品出現(xiàn)了問題,總規(guī)?;虺?0億元,資金缺口或超20億元。
某大行R1—R4自營固收理財風險匹配表
理論上銀行就是個通道,賺一點中間收入,即便代銷的產品暴雷了,銀行與代銷對象、投資者三者之間的權責劃分也是十分清晰的。監(jiān)管都支持“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沒必要為了賺個區(qū)區(qū)通道費還頂上20億資金缺口去剛兌。劃不來。
好歹,鍋甩給PH就好呀。這問題產品是屬于PH固收團隊掌舵的,PH固收在國內債券產品的業(yè)績排名近3年來一直穩(wěn)定在前25%內,管理著4685億資產??雌饋韺嵙σ稽c不差,讓PH先挺身而出解決問題不香嘛?
機構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除了保護投資者利益、降低聲譽風險等原因之外,或許還應該看看的,是這些問題產品的底層究竟是什么資產?
“愉見財經”的第一個發(fā)現(xiàn),底層資產有嵌套。
PH基金自己在第一次延期公告中公示的(從8月14日至今一共經歷了兩次分配延期),說該資管計劃已經開始對持倉資產進行變現(xiàn)操作,其中一定比例的資產已經完成變現(xiàn),但仍有個別資產存在嵌套結構,回款需要一定時間;個別資產原定交易策略為持有至到期,詢價賣出需要一定調解;個別資產的變現(xiàn)回款處于清算在途狀態(tài)。
這里要說明,嵌套這事雖然不能說趕盡殺絕,但多少是有點灰色的,反正銀行自營理財是不可以嵌套的。銀行與證券的監(jiān)管不同,但資管新規(guī)后也應該被拉平,之前提出過一些嵌套模式被取締叫停。
“愉見財經”的第二個猜測,反正這底層(至少絕大頭)肯定不是什么貨幣基金類的東西,而是債券,并且大概率比較集中,或者說白了,主要就是被某個單一主體的債券拖慘了。
對,25只產品一起雷,其實就是某個欠錢的大家伙還不出了嘛!PH的人其實說漏了一嘴,說到標的當中包括H集團的債券?!坝湟娯斀洝彼较峦更c風聲,其實這H集團已經趔趄了兩三年了,一直在處理資產,但一直也填不上窟窿了,去年債券大爆雷就已經出過大新聞了(16HH債爆雷事件)。
我的推斷首先是基于,幾個不同時期發(fā)行的資管計劃是同時延期的,也說明它們都對某個“雷區(qū)”重倉了,這個雷很可能就是某個主體發(fā)行的債券。
那會不會是持有類似于貨基的底層,市場不好而雷了呢?不會。因為這家大行的工作人員曾口頭通知投資人,底層資產如果強制變現(xiàn),只能拿回本金的60%。60%這個數能被估計出來,那就顯然不是貨基了。一名做資管的銀行人士跟我分析,如果倉促變現(xiàn)只能拿回60%,大概率資管計劃里的重倉債券其實就是某一家的了,現(xiàn)在像H集團這類網紅債券大概就是半價到6折的水平。
這一點,另從PH資產《提前終止公告》和《分配延期公告》中提到的“根據資管新規(guī)要求提前結束”、“存在嵌套結構”、“詢價賣出需調解”也能嗅到端倪。
剛兌
銀行代銷私募、信托暴雷近年來屢見不鮮,在沒有虛假銷售實錘,也沒有明確的監(jiān)管壓力之下,銀行主動替產品方把窟窿給剛兌了,這一波操作在業(yè)內人士看來未免太過于雷鋒。
事實上,隨著資管新規(guī)對資金池、期限錯配等違規(guī)行為約束越來越緊,新老的產品劃斷以后,老產品陸續(xù)到期,新的產品都是“一對一”專戶標定好的,即便是自營理財出事,也不能輕易兌付,這里不光是從銀行利潤的角度,也是監(jiān)管三令五申打破剛兌的要求。
據接近銀行理財人士透露,目前商討出的緊急方案是——大行承諾今年10月20日兌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轉為大行理財,2%本金作為該理財的收益,1年后到期兌付。據說一些投資者已經簽了協(xié)議對該方案表示認可。
我估計投資者們可能還不夠滿意,他們可能覺得銀行應該連本帶息都墊上,立馬兌付,而不是這樣一半現(xiàn)金、一半還得轉成銀行自營理財,利息也沒了。
但如果切換到銀行的角度,講真,這個是“好得反常”。要知道這種“好”,現(xiàn)在反而是要擔著合規(guī)風險的:轉的那自營理財算個啥,投了啥收益率是多少?如果PH項目一年后本金還收不回,那這自營理財靠啥賺出來?合規(guī)上說不通的吧。
或者我們也可以站在買了這家銀行股的股民立場上問一句,憑什么拿自己的錢去背別人家的鍋?
幾個銀行資管圈的朋友聊了聊行業(yè)里的一些既有操作,未必針對這家大行的。但H集團曾是幾乎所有大銀行們的座上賓,當然也包括這家。
在資管圈,有一種“通道”玩法是這樣的:銀行看似代銷方,但這公司債本身就是銀行向產品發(fā)行方“推薦”的。比如其中一種可能性是,某金融機構早前發(fā)行的A產品自己先踩雷了(綜合H集團債早就爆了),A產品馬上要到期了,為了維護自身信譽也為了留出點處置的騰挪空間,就會推薦另一金融機構,發(fā)行B產品去接A產品持有的問題債券。
如果網紅主體債券后續(xù)處置順利,那么只需要給B產品的折價部分進行差補就可以了;如果沒辦法騰挪,A也只要自己賠的。
時間換空間,做金融的人的固定思維了。
本來嘛,R3風險并不低的產品只賣4.1%(半年前很多R2產品都4.1%了吧),還是100萬起的,這產品可不咋好銷,定價實在上不去了,也許背后也是有點難的。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